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缟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骁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宋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元
1869〜189450500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191134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绽18.7万枚、布机2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要求他将申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荣氏家族》


(1)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2)简述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明其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这一主张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简要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思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65次组卷 | 6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治理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秦朝地方治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罗马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2021-06-0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1870年间的法国,一方面是工业化启动及其基本完成,另一方面是政治上处于不断革命与动荡之中。古老的封建残余十分顽固,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激情以及工业化带来的新的激情不断催生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一心一意谋求秩序的统治集团一次次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在这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19世纪70年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

——王加丰《1800——1870年间法国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

材料二   在中国革命的近代史上,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千百年来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一个新时代,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在中华大地试行。可是政权却落到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手中,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广大人民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为什么会在中国破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法国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并说明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到确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建立的共和制度有何共同点,并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2021-05-31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1届高三一轮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元太祖(铁木真)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性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贵重臣……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日枢密院,司黜陟者日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式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元史》卷85《百官志·序》

材料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元朝初年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建立的各项职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1-05-30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1届高三一轮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