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

材料二 明代工商业繁荣、印刷业发达,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白话小说是承袭模拟宋元话本的产物,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情感鲜明。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文学正式登上文坛,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世俗化后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形象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分量,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罪恶和科举考场腐败,描写了工商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时代特点。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乾隆时,清代小说进入全盛,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是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创作的顶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垄断,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推向极致,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并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2022-01-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梁陈之际,世家大族愈来愈腐朽,以描写女性美和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宫体诗盛行。初唐时期,为取悦帝王而创作的诗歌用字讲求华丽优美,产生了“上官体”诗歌,成为官体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时期,田园诗派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题材;边塞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内容,抒写个人对边塞生活的感受与体悟;浪漫诗派用浪漫主义的审美观,抒写高远旷渺的情怀。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成为唐王朝的离心力量,终日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奋起反抗的起义军使统治者的统治雪上加霜。这一时期,诗歌大多从诗人的视角围绕着晚唐的社会百态展开。

——摘编自段曹林《唐诗修辞论》

材料二   昆曲剧本的结构形式有一套常用的惯例: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出是,副末开场家门大意”),由副末(昆曲行当之一)用一两首词概述全剧大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出由男主角“生”出场;第三出由女主角“旦”出场,通过“生旦家门”介绍主要人物;然后是展开关目,一般开始是庆寿、游春等平和场面,后因赴考、动乱、间阻等造成离别,最后是报捷、团圆。这就是所谓的悲欢离合。

——摘编自吴新雷《昆曲艺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的阶段特征,并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昆曲剧本结构形式的特点,并指出昆曲的文化价值。
2021-02-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
5 . 【儒家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