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1935年,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在争取青年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变。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去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办法是: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大批吸收团员入党;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按照指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县级以上团组织积极筹建青年救国联合会。半年后,各级青救会组织建立。1937年以后,青年部和西北青救会担负起领导全国青年运动的责任。为了培养团的青年干部,1948年9月中央团校成立,课程涉及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列宁主义基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次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明确规定了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建团方针和步骤。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除刊发原有的政治性、指导性文章外,还力求知识化,受到青年们的广泛欢迎。

——摘编自李静《共青团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5年至1949年青年团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当时组织青年工作的意义和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新余县罗坊镇找了来自兴国县刚入伍的农民开了一星期的座谈会,写成《兴国调查》。调查近4万字。下面是其目录及简介:

序言:介绍了调查背景、内容和方法。因为敌人进攻罗坊,被迫结束了调查。
一、八个家庭的观察:细述了傅剂庭等8个家庭的人员组成、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
二、本区旧有土地关系:地主富农人数不过百分之六,却占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三、斗争中的各阶级: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
四、现有土地分配状况:详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6个方面。
五、土地税(又叫公益费)。
六、苏维埃:介绍了区政府、乡政府等人员组成情况并指出存在的弊病。
七、农村军事化:介绍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红军预备队等情况。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兴国调查》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并在批转的通知中强调:要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大量的一般经济活动,实行指导性计划。对饮食业、服务业和小商品生产等方面,实行市场调节。”以后,随着物资的越来越丰富,除粮、油外的其他消费品价格陆续放开,基本取消票证,做到敞开供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主张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5 . 材料 1953年6月8日,朝鲜战场停战谈判中最为艰难的战俘问题,终以中朝方面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其余转交中立国公正遣返的建议为基础达成协议。但李承晚当局公然破坏协议,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为以打促和,实现最终停战,志愿军于1953年7月13日晚发起金城战役。我西集团右翼第68军第203师派出第609团2营和第607团侦察班组成穿插分队,以奇袭手段一举捣毁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团部,打乱敌指挥体系,打破其防御体系,为西集团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立下头功,创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向坚固阵地之敌发起的进攻战役。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敌5.3万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摘编自韩刚《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和百度文库《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城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城战役的意义。
6 . 《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A.八·一三事变B.华北事变C.“围剿”红军D.备战日寇
2019-12-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9-01-30更新 | 8210次组卷 | 10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月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傅斯年曾声明自己“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他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结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教百项,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份冶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2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2017-04-17更新 | 72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