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体育之不振,盖皆为历史上之关系。其原因甚复杂,举其荦荦大者,厥有二端。关于政治者: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为最先发达。吾国古时武功最盛。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且复与他族杂处,外患堪虞,非兢兢于右武,不足以图存……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诸咸阳,销锋铸鐻,以弱天下之民。一人为钢,万夫为柔。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盖天下定于一尊,则强干弱枝,亦事所必至,理所固然也。……关于学术者:中国数千年间之学术,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

——摘编自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9年出版)

材料二   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

——冯文彬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所作报告(1949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的体育政策与古代体育相比有何进步,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西部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农牧互补的社会经济模式。秦汉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同时推行“实关中”和“戍边郡”的移民政策。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及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使西部出现了第二次开发高潮。清代的设置军政机构、拓展驿路交通、移民屯垦、茶马互市、改土归流等政策均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及经济文化发展。

——摘编自何炼成《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的西北开发是国民政府有计划从事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当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开始经济建设,东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西北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方面影响,整个西北基本上没有动,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并把目标指向华北地区,这使得国民党政府感到了民族危机,于是把注意力放到西北。同时以刘志丹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

西北建设从宋子文视察西北拉开序幕,全国经济委员会只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加强对西北开发的管理和监督。此次西北开发规模很小,总计投入二百多万元,开发内容主要是水利、交通、农产品改良和卫生方面,其他重要方面如工业、矿业、商业均未涉及。即便如此,许多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如计划修筑的西兰公路,只能是整理路面,切实注意土工,须使公路先能通车,以便利行旅而已。西北各省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而政府却要地方筹资金建设,因此许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西北公路建设靠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进行修筑,部队忙于军事,筑路计划自然就放弃了。由于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此次西北开发可以说是不了了之、没有结局的一次收效甚微的开发。

——摘编自杨乃良《民国时期西北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背景,并概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存在的问题。
2020-06-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分析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定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不同作用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019-11-10更新 | 138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材料二: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821332.1
缫丝业70556.9
面粉业53786.8
火柴业28130
水电业603813.8
机器业20352.1
矿冶业73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1905年3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宁波商人戴瑞卿在江东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人民的企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摘编

(1)据材料一,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之后“和丰纺织企业”的性质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丰企业”性质变化的原因。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