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澈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在开故友好的对外政策的响下,西方商人纷纷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率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球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纯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来上摆放着中国浇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迳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1)据材料一,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结合所学,概述汉武帝时期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条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国际背景及核心理念。②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根本之条件。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

——摘编自《青年杂志》

材料二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1975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依据《邓小平文选》(第23卷)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科学”的内涵。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陈独秀提倡民主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概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最后十年间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一项科技成就。
3 .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转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摘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材料二:1565 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 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 中国江南生产的大量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通过汪直、郑芝龙等私商转运到闽浙海岛,进入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到了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连带着一些新的物种,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澳门--里斯本、澳门--长崎等“丝银对流”航线,每年平均流入中国约300万两白银,流入总量约占美洲和日本所产白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中国进入了海洋时代。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三: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长城的意义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同样在这个王朝,海洋的意义也在发生重大转变,然后清政府却没有像考量长城那样重视海洋,使中国与世界越行越远,最后被“轰出中世纪”。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简述唐太宗时期与长城沿线各民族的交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进入了海洋时代”。
(3)到了清朝时期,长城与海洋对中国的意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你可以选择①长城,概述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也可以选择②海洋,概述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没有重视海洋的史实及其严重后果。
4 .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结果
192781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后撤出,南下广州
192787八七会议确定实行A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9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向山区进军
192710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B”的星星之火
192912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立的基本原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权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其中有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147名妇女代表。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的大事。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盛况实录》

材料三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请完成表格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的创新之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根据材料二,概括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的实践探索。②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概述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就。
5 . 学习历史,为的是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舟山“国初为明季遗顽所据,顺治八年,固山金汝砺等平之,仍徙其民”。顺治十二年,清廷采纳浙闽总督屯泰的疏言

“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海禁实施后,“贼长驱内地,直抵其城邑”。沿海居民房屋被“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途”。许多盐场被划界外造成盐业停断,“温郡无盐,乃令杭商贩卖,价昂数倍,穷民食淡”。

——祝太文《清初浙江海禁的实施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土司祸害作过深入的考察。他说“土司肆虐”,“相杀相劫,摧残汉人,荼毒夷人,此边疆之大害,必当剪除者也”。只有“剪除夷官”,方能“清查田土,以增赋税”。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规定“汉番交界处,每月立定场期三次,公平交易,不许汉民用强短价及兵役勒肯”,清政府还在各府州县设立了学校,招收苗民子弟入学读书。

——陈权清《明清改土归流述略》

材料三   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之果也是必然的。所谓英国议会投票表决通过的英国对华战争拨款,乍一看似乎是偶然因素,其实在这种偶然性中包含了极大的必然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中出现了“洋务派”。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浙江海禁的做法。结合所学,分析清代海禁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司祸害”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废除土司制的进程。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变迁的影响。②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旨在“强兵”的近代企业。分析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
2022-03-0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张宝明《<新青年>百年典藏3语言文学卷》

材料二   各地的口号很多,大同小异,但最中心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用当时爱国运动参加者匡互生的话说,这是五四运动标出的公用语。这种纲领性的口号的提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当然,它同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相比,尚欠明确。但它已经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

——摘编自朱玉湘《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概括陈独秀对“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原因的认识,从思想文化层面,指出陈独秀为继续推动革命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纲领的内涵,相比五四运动的纲领性口号,简述中共二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明确之处。
2022-03-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8-07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帝国的政治系统则继承中国已发展甚久的一套制度,皇帝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由一个文官体系辅佐。这一文官为主的行政组织,在中央实行决策、执行与考核监察的三权分立,执行业务则分属六部掌握。不久后,“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摘编自《文献通考》、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我们称之为“纵向民主”。在这个纵向民主的社会里,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地进行参政议政。……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容易导致混乱,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不愿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为“皇帝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提供理论保障的儒学思想家?唐朝的这一套文官体系在决策方式上有何特点?政事堂的设立有何作用?
(2)近代中国曾尝试过哪些“横向民主”制度?新中国的“纵向民主”里,人民自下而上参政议政的制度保证有哪些?
2021-12-3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致远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在魏源的《A》,不单是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也涉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B》,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日本】石田琢智《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能够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

——骆斌《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对商品买卖的法律规定,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请完成材料二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转型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其中宪法的发展是重要表现。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内容修订为例,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步历程。②“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列举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主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充分表现了政治身份的等级差别。建造者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将长安城划分为甸、候、绥、要、荒五种社会阶层。……在唐长安的坊里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市,一共108个坊里,其中蕴含着季节变化和周礼之制。所有坊里全部沿着中轴线整齐对称、均匀分布,是唐长安城特有的布局形式。

——刘宝仲《唐·长安城》

材料二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规划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市”发展的新状况。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面对此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唐朝中后期个别知识分子及北宋士大夫们的思考和应对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021-12-1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三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