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3~1936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出口商品进口商品
原料半制品制成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189315.628.555.98.491.6
191039.82535.217.682.4
192040.121.139.428.571.5
193049.715.734.626.973.1
193648.312.339.544.555.5

﹣﹣摘编自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978~2015年中国进出口依存度及外贸依存度变化


﹣﹣摘编自《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年鉴》等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合理的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2023-09-1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非常人才。它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白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制举考试由皇帝亲临主考,试场设在殿廷,所以制举考试又有“殿试”和“延试”之称。唐代科举取士体制中有举和选之分,礼部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属于举的性质,应试者大多是平民,及第仅取得身份;吏部铨选和科目选则属于选的性质:应试者往往足出身人、前资官等,中第后可任官。制举对应试者的身份没有特殊限定,登科者既获身份又能得官,唐代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虽试时务策论,但不唯一,还要试帖经、杂文等,而吏部铨选则以考判和杂文为主。制举与策试直接联系在一起,只试时务策论,故唐朝常以“制策”或“策试”代指制举考试。

——摘编门俞钢《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制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制举的意义。
2021-12-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上看,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大一统”始终是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格局的主流,是对地域性“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中华文明在“大一统”这一重要政治传统的凝聚力下,发展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可以说,“大一统”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鲜明的符号存在,而且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需要。

——摘编自伍云亮《道德之维: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8-2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乾隆时期,粮价不断上涨。江苏苏、松、常、镇四府,康熙年间米价每升七文,到乾隆时期每升涨至三十四、五文,京城、广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无不如此。这些地区米贵的原因有多种,但人口增长过快是主要原因。为应对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清政府放松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允许人多地少的百姓到古北口、关外等地区垦荒;以行政力量进行地区间的粮食调剂,还积极鼓励粮商从中发挥作用;在禁止粮食外运的同时,鼓励粮食进口;限制非粮食作物的种植;禁止酿酒等耗粮现象; 倡导节俭精神,要求地方官员教导百姓“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这些措施对缓解粮食紧张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跃生《清代人口与粮食供应》

材料二   17 世纪前期,英国几乎每年都有粮食出口,很少从国外进口粮食。但自17世纪中叶,由于肉类价格昂贵 而粮食价格低廉,许多耕地转化为牧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英国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自法国大革命后的 20多年对英战争,尤其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使英国粮食进口变得更加困难,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本国生产粮食,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甚至增加到以前的5倍。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摘编 自任艳《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应对粮食问题所采取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导致中英国两国粮食问题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找月底,西北全境解放后,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下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面时受国内外反动势力长期侵扰和破坏的西北畜牧业,西北军政委员会在遵循中央“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政策指示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慎重、稳进”的民族政策,采取了稳定牧民生产情绪、发放贷款、管理草原、储草备冬、改良畜种、保畜增殖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当地畜牧业。“青海省贵德藏族群众道吉娃全家五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多一年买三封茶,吃青稞九百斤,冬夏都是穿一身老羊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家已缝料布棉袍物件,衬农十二件,裤子两件,每年喝茯茶九封,并且吃到了大米、挂面,又买了新锅四口,瓷碗二十一个。”至1952年,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的畜牧数量和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其中羊毛产量已超过1933年产量的10%,其他如皮张、肠衣、猪鬃等产量也都大大提高,并在国内占有极高的份额。这些珍贵的畜产品不仅是新中国初期我国毛纺织业、皮革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材料.而且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李晓英、吴斌《西北军政委员会对新中国初期西北畜教业的经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畜牧业得以快速恢复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畜牧业快速恢复与发展的意义。
2021-03-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九八五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国论疆域不及楚国广阔,论实力不及齐国繁荣富足,却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最终统一了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得益于军功爵制的确立。商鞅创立军功爵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奖励军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但是如果建立军功者都要求“入兵官之吏”的话,秦国军队的建制就会受到冲击,也没有那么多职位提供给获爵者。……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特权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秦国也不例外。《商君书》写道“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罚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责己。”……商鞅通过军功爵制,成功地将秦人的尚武精神转化为战斗精神,使秦军的单兵作战能力、整体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军功爵制作为一项国家政治制度,其特有的稳定性又使这种战斗精神更持久。

——摘编自王鹏《秦国早期军功爵制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改革的意义。
2021-0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的武装干涉措施不仅仅是针对朝鲜,而是“三管齐下”,即同时出兵朝鲜和台湾,并派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三把刀”插进来——朝鲜一把插在头上,台湾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脚上。美国出兵台湾造成了中国的分裂,又将战火烧到东北边境,此时新中国因缺少海、空军力量无法使台湾回归祖国大陆怀抱,出兵越南也不利,出兵朝鲜才具备“三个最有利”。此时若不敢迎战,美国势必得寸进尺,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旧中国,两万八国联军就能轻易打进北京,两万日本关东军也能迅速占领东北。而新中国成立刚一年,出手就能将以美军为首的几十万“联合国军”打得大败而逃,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这时起终于得到恢复。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也由此激发起建设祖国的冲天干劲。这场战争留下的奋斗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砥砺前行。

——摘编自徐焰《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什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决定抗美援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标题课时标题正文子目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略)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东方主战场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略)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及课文内容摘编


根据子目①下的课文内容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与历史时限相符,史实准确,内容完整,逻辑通顺)
2021-12-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强调普天之下“以和为贵”的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天下的各个部分都应该有自己的秩序,在自己所应该在的轨道内运行,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以此来达到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在当下,中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中秉持着“亲人善邻”的原则,坚持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理念,积极投身国际社会秩序的规范和重建,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帮助,同时在解决南北问题,促成南南合作,促进全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编自杨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17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