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2 . 动物在中国的外交领域还发挥过重要作用,尤其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动物外交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表现
苏联19541959年,北京动物园与苏联国家动物园动物交换频繁,每年23次,1957年中国送给了苏联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送了一只大熊猫(安安)。1960年至1962年仅与苏联进行了10余次动物交换,甚至还不如1957年一年来的频繁。
东欧中国首次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访问,并交换给匈牙利布达佩斯动物园1439只动物,交换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动物园510只动物。
印度印度作为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53年赠送给中国儿童一只雄性亚洲象(阿萨)。1954年,周恩来总理向尼赫鲁回赠了梅花鹿两只、丹顶鹤两只和金鱼100尾,此后双方就没有了动物互赠。
美国1972年赠送给美国大熊猫外,中国还在1973年赠送给法国两只大熊猫(黎黎和燕燕),1974年赠送给英国两只大熊猫(晶晶和佳佳)。

——摘编自张恩铭《简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动物外交活动》


据表格材料,提炼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3-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张小小的婚帖可以见证婚姻习俗的变迁。如对清朝宣统元年的“童养婚帖”研究发现,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

——摘编自侯锦彬《结婚证演示结婚习俗变迁》(《广州日报》2006年9月)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摘编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材料三   新中国初期,战斗英雄、劳模和解放军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偶像。同时,人们在择偶时非常重视对方的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文革”开始后,受极“左”思想影响,女性择偶标准出现了偏差,政治标准成为唯一标准。20世纪80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位置,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被忽略。1984年后,“文凭热”有所降温。城市女性择偶中首先考虑男方的综合素质等。此外,“金钱至上”思想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那些个体户或者能把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的人,成为女性爱慕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们选择婚姻的自由度增大,择偶行为向物质满足与心理需求接近。女性择偶观也趋于务实和多元,首先考虑双方感情,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容貌等因素,也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条件。

——摘编自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末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习俗方面的不同点,并分析新中国婚俗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3)纵观上述材料,就中国婚姻与习俗的变迁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政论特点之一即为注意于民本、民族之观念,上复先秦古学,下开近世风气。明初之刘基、方孝孺,与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王夫子分别代表此两种趋势,皆对专制天下之弊政加以严重之攻击。然而此数人之学术既仍本之儒家,而明代一般之儒者更不能脱专制天下之结习。如张居正、吕坤诸人流连于尊君思想之中,视刘、方有逊色,他无论矣。故就大体而言,明代儒学仅为转变时期之前夕思想,不足以预于转变潮流之本身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3-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762年,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并下设参赞大臣等官员。驻各地大臣只管军事,而把生产、赋税等与民事交给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伯克)管理。伯克们凭借自己的权势任意霸占农民的土地,甚至把一些农民变成自己的农奴。龚自珍在《御试安边绥远疏》中明确提出了“夺伯克之权”的主张,但未获采纳。1864年,全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1884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的建议,在新疆正式建省,统归新疆巡抚管理,结束了长期以来由武官统辖的历史,开始了文官治理的新时期。清政府还取消了伯克制度,为建立新体制消除了日后可能造成的隐患。伯克制度取消后,其原来占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

——摘编自魏兆和《从军府制度到行省体制——晚清政府对新疆管理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新疆管理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疆治理改革的影响。
2024-03-02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秦朝灭亡后,反思秦亡成为当时的主题,贾谊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贾谊在《过秦论》中反思秦亡,探究汉代政道的问题在于继承秦制,从源头上进行反思;《治安策》则针对文帝统治当下存在的问题。贾谊认为秦以霸道取天下,却不能长久,汉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弃霸道而就王道。贾谊吸收前人的思想,并加以系统化,以“道”作为他政治哲学的基础。在贾谊那里就像在老子那里一样,道是最高和最终的本原。……贾谊清醒地看到,民众是贤肖皆备,但选拔人才仍要让人民参与。政道和治道的统一就在于教化,教化的关键在于教化者自身必须是教化的体现,这样才能化名成俗。贾谊在中国政治霸道原则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仍试图恢复王道的政治原则,统治者并未予以重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概述贾谊政治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4-03-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撇开经济形势,单说政治生态就恶劣异常,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罩着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行研制 “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腾的巨大蘑菇云,震撼了整个世界;1970 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空中传来清晰的“东方红”乐曲,它是如此悦耳动听, 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

——摘编自潘志华《中国科技走向辉煌》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的因素共同推动所致。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神舟飞船”计划的成功,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它的经济效应将不断放大。

——摘编自冯留建《中国科技故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不同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有为的思想发展来看,1888年在他第一次向清帝上书以前,他主张古文经学。他著《何氏纠谬》,从古文经学的立场,批判了今文公羊学大师——何休。康有为对孔子的评价也不高,认为“孔子虽圣”,只是搜集遗文,退而讲学。不过,他和一般汉学家不同,他尊事周公,酷好《周礼》,其目的是想从古文经籍中寻找可资经世的东西,学周公“定新制以宜民”。1890年,受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影响,康有为开始从今文经学中寻找变法依据,并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青年》反孔批儒,(新文化运动)乃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陈独秀是新文化反孔教运动的领袖。他对孔教的判断,诸如孔教与现代生活不合、与共和“绝对两不相容”、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由此而生之忠孝节“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等,长期以来,构成了新文化话语体系对孔教的论述要点,也形塑了至今为止大部分国人对儒教的基本观感和认知。

——摘编自彭春凌《〈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经学和孔子态度的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及其背景。
2024-02-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的风气,亦和前代不同。宋人是讲究气节的。这固然是晚唐、五代以来,嗜利全躯的一个反动,而亦和其学术有关系。宋朝人的议论,是喜欢彻底的,亦是偏于理论的。……所以当国事紧急之时,激烈的人,往往发为“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议论。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曾国藩的救国方案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守旧,通过恢复民族固有美德,以理学精神来改造社会;另一方面要革新,以坚船利炮的实用技术来提升王朝实力。曾国藩既是重视“明道救世”的大儒,也是重视事功的改革者。他主张治世在于“致贤”“养民”和“正风气”,以图取新卫旧,在新旧之间取得平衡。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77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这使科学、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知识分子备受鼓舞的意义。
2024-0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庠、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以来“士”变化的历史背景。
2024-02-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