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在新中国法制史上,有一部法律被视为“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与守护神”,也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它的编纂历时66年,孕育过程经历了4次大起大落。这部法律最可能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所示为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部分表述。表中信息反映了(     
会议内容
十四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七大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十八大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A.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巩固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多种经济成分的有机统一D.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型升级
3 . 唐代后期,宰相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从唐朝统治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七条路线,其中第五、六、七条分别被称为“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可推知,当时(     
A.东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B.阿拉伯人阻断中西交通
C.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D.水路交通地位逐渐提升
2022-11-1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于宋朝正式出现,盛行于明清。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

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

——摘编自颜湘君《传播学视域中的明清善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善书的社会功能及明清时期善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的区别

中国人大代表西方国家议员
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某党某派的代表,而且往往集中在少数党派
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宪法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有切身体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丰富而深入脱离生产工作第一线,作为“职业议员”,往往结成拥有自身特殊利益的共同体
个人不能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会议等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竞选的时候向选民点头哈腰、好话说尽,而竞选成功之后则官气十足

——整理自张文显《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从宏观角度对比了现代中国和西方权力机关人员构成的差别,蕴含着有关现代民主制度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启示提炼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11-15更新 | 242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49~1957年,新中国除参加保加利亚等国家举办的展览会外,还参加了在法国里昂等地举办的国际展览会。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B.对外交往出现重大突破
C.坚持推行“一边倒”方针D.全面奉行多边主义原则

7 . 材料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带头向西方学习、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登上政治舞台,进行政治近代化的尝试;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又祭出“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以求救亡图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局部自拟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8 . 不同的历史时代有各自时代的核心价值,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不以鄙随之心看人类,而以其价值理想看人类,人类的真正价值便显现出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的主体双方必须作为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出现在市场上,否则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于是人生而平等就成为最基本的观念。近代以来,由洛克、卢梭、康德、斯密等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建立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他们认为,第一,人生而自由,这是人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也就是人具有同样的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在社会实践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具有平等的法律权利。第三,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个人是自由的本位,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优先原则。

﹣﹣摘编自关晓丽《两种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核心价值观差异探祈》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共和国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社会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与进步。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子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亦即必须清算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价值观。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主流的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分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经济政治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变革人心”、弥补此前历史缺陷的?
2022-03-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舒衡哲所说:“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求从宗教的思想禁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得启蒙具有不同的内涌: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20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干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

——摘编自骆徽、王志红、刘雪飞《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字数不超过150字)
2022-02-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不争论”“杀出一条血路来”“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这些论断均
A.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B.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的难题
C.允许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D.推动了安徽和四川的农村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