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对于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蔡元培甚至称其为“中国的卢梭”,将其《明夷待访录》说成是“中国的《人权宣言》”。以上言论没有意识到黄宗羲的思想
①与卢梭的民权观本质上并不一致
②对于近代民主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③与他们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尽相同
④有利于探索改造原社会的新出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23次组卷 | 78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人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A.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天下四镇: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的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天下四镇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
A.区域特色工商市镇兴起B.新兴政治中心的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D.经济中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明代土地开垦面积达到极限后,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宋应星关注水稻栽培,把《稻》作为全书之首。科学家丁文江道:“先生(指宋应星)生于豫章。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德国学者薛凤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在美国出版,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

——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
6 . 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
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
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7 . 明朝为防沿海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表明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海禁政策逐渐废除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影响社会局势
8 . 明代张煊在《西园见闻录》中说:“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明太祖实录》也载:“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据此可知,明代初年
A.实施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海禁”政策难以令行禁止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民间正常外贸活动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38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帝否认《春秋》有“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的内容,认为《春秋》大义在于扶植纲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提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接着,雍正帝又分析了历史上一统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清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形势下,与汉族士人反清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包含着维护清朝统治地位的动机。这种新的“大一统”理论,使清帝以天下之主自居,不容忍任何分裂割据现象,因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空前地巩固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论与“正统”观念》

材料二   罗马帝国边缘省份对于中央的离心力巨大,于是帝国后期出现四帝共治、东西分裂的政治割裂。帝国覆灭后,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成了人们心灵的慰藉,这本是欧洲文明又一次统合的契机。然而,11世纪,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相互拆台与对立的宗教派别。16世纪的宗教改革又让一大批民族国家逐步兴起,将世俗政权凌驾于宗教权力之上。还有来自南方的伊斯兰势力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与巴尔千半岛,这种外部力量威胁为欧洲内部多元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王凯迪《历史上的欧洲为何难以走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提出“大一统”理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同中国古代“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政治的特表征,并简析11—16世纪欧洲难以实现统一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