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2023-10-13更新 | 191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更名田的前身是明代藩王、勋戚的田产。经过战火,明代“宗室故绝,而房地故在”,于是,自顺治元年起,清政府便对这部分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但是这些田地正式改为“更名由”则是始于康熙八年。《清康熙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免其变价,给予原种之人”“与民田一例纳粮”。由此可见,原属于明代藩王的被清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交由民众种植,并且与普通民田同等纳税,虽然由官田变为真正的民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耕种“更名田”的民众并未受到更多的剥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陈支平《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的现象D.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白银市场崛起,白银从非法货币成为合法货币,这主要是因为(       
A.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动B.国家法令的强力推行
C.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D.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
2023-09-16更新 | 189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经贸往来B.文化交流C.耀兵异域D.扩大疆土
2023-09-16更新 | 25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6 .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新经营方式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023-09-11更新 | 337次组卷 | 5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船员最多的海上航行。下列地区或国家中,其船队曾到达过的有(     
①苏门答腊            ②伊朗                    ③东非沿岸                 ④日本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借表扬三代治世的清明政治,呼吁提倡普通士人的参政、议政,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口号。这表明黄宗羲(     
A.倡导个性解放B.提出“工商皆本”C.呼吁反清复明D.抨击君主专制
9 . 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     
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0 . 明朝中后期,赣南、苏松、浙江等南方地区率先推行类似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很好。而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中,也是南方比较顺利,北方遭遇到巨大阻力。一条鞭法在南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D.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