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       
A.启继禹位事实存疑B.史书文献缺乏实证
C.史料矛盾均不可信D.历史论证需要慎重
2 . 有学者发现,商代晚期铭文中的一些文字在构型上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形状相似(如图),这一发现(     
A.体现了实物史料可信度更高B.推前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C.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提供了早期文字研究的新佐证
2023-11-01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月调研)历史试题
3 . 文献中将水井的发明归于黄帝,但是从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形制看,这种观点应该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在考古材料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制井其实在黄帝时代之前已经出现,黄帝时处于水井的发展阶段,而非起源。实际上水井是史前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水资源利用存充分认识,且挖掘技术和工具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逐渐出现并完善的,不可能是某一圣人或圣王一朝一夕的发明。这表明(       
A.历史结论必须要经过考古学来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史料更加真实可靠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之一
D.只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B.《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C.《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D.《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5 . 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史料,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
2023-11-01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熟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此可知(     
A.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D.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
7 . 史料分类和史料价值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一手史料不断丰富B.大禹治水传说和史料矛盾
C.史料真伪需要考古文物印证D.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2023-08-02更新 | 575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启的继位”的记载。两则史料共同说明(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A.启通过禅让继位B.启继承禹的王位C.益被迫让位于启D.世袭制已成共识
9 . 如表所示是与中国古代农业相关的史料。据此得出的历史结论最合理的是(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未;未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
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说文解字》
后稷,播时百谷《尚书》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史记》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中国农耕文明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
D.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兴起
10 . 据《史记•夏本纪》:“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两则史料共同反映早期国家夏(       
A.出现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B.已经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宗法制萌芽
C.在打破氏族制度前提下建立D.缺乏直接考古证明不能清楚其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