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2 . 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A.古人类的起源B.中华文明探源C.青铜文明灿烂D.农耕技术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仰韶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5 . 下图为中华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排依次出自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殷墟遗址,下排依次出自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可以印证中华早期文明(       

A.审美观念趋同B.多元一体C.南北交流频繁D.领先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关于黄帝的传说,以其有关的“遗迹”而言,中国北方由东往西,几乎处处有之,各不相同。且传说中的黄帝故事也包含许多不同的主题,黄帝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文明事业的开创者。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华远古文明有多元特征B.黄帝是传说时代虚构人物
C.远古文明的冲突比较激烈D.区域文明呈现不平衡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023-12-05更新 | 489次组卷 | 28卷引用:黄金卷05(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学者苏秉琦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     
A.多元文化共同发展B.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多元一体进程加快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3年考古清理队在陕西发现了半坡遗址,共发掘出房屋45座,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等。还有石质研磨器,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据此推知(     
A.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D.旧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