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2 .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 .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4-16更新 | 550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鞅的是与非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时任秦国廷尉)

材料二   西汉昭帝时期,政府就汉武帝推行的盐铁专营等措施召集会议,有学者阐述了对商鞅的看法,记录在《盐铁论》一书中: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暴骨长城,戍漕者辇车相望……故君子仁以恕,义以度,所好恶与天下共之,所不施不仁者。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商鞅变法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思想方面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对商鞅的看法及其原因。
2020-01-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实施变法,各国变法的主观目的通常是
A.发展经济文化,改变为他国鄙夷的现状
B.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D.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赢得战争的胜利
2021-02-1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
7 .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2019-10-25更新 | 436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①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
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