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完全崩溃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2022-08-19更新 | 610次组卷 | 30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06-08更新 | 8954次组卷 | 6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力主君为民而设要行“仁政”。他们的思想反映了
A.儒家主流地位确立B.儒法治国理念趋同
C.国家治理关乎民生D.民本思想已经普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021-10-11更新 | 26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汉书•艺文志》称:“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学术文化异常混乱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7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6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020-08-29更新 | 1325次组卷 | 12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金桥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9 . “士”原本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这种变化反映出
A.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B.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C.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D.宗法制得到不断强化
10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2020-03-19更新 | 93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