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4次组卷 | 44卷引用:安徽省豪州市涡阳县育翠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A.中庸之道B.克己复礼C.以民为本D.天下为公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
A.孔子B.商鞅C.老子D.墨子
2021-11-12更新 | 308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5 . 孔子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据此可知,二人都
A.充分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B.强调为政者应重民爱民
C.倡导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D.主张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06-13更新 | 16538次组卷 | 12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022-10-25更新 | 222次组卷 | 73卷引用: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张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时有人询问子贡,孔子的门生为什么那么庞杂。子贡曰:“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这反映出孔子
A.倡导经世致用学风B.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C.创新教育管理制度D.践行平等教育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
A.“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B.“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
C.“隆礼重法”的学术观点D.“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