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
A.“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争频繁的乱世时期B.“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政治实践非常充分
C.“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D.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0-12-02更新 | 400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4 .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