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D.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2 .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3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恶B.荀子主张隆礼重法C.邹衍提出道法自然D.墨子提出相生相胜
4 . 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西周到春秋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

战国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022-12-25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的时代命题,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则指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由此可见,诸子百家(     
A.都代表相同阶级利益B.思想主张日益趋于一致
C.都认同专制集权理念D.对稳定秩序的共同追求
6 .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A.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B.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D.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7 . 《礼记.学记》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教育形成了“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的局面。这表明西周时期(     
A.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私人办学较为普遍
C.初具了选官制的雏形D.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2022-07-23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9 . 先秦文就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墨子·法仪》

A.人本思想已经出现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C.天人合一思想盛行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2022-04-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材料表明“士”崛起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崩溃B.社会的转型
C.争霸战争的求D.私学的兴起
2022-02-23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