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023-11-11更新 | 475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     
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
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
3 .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4 . 在古代中国,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体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的认同。这一认同(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彰显了国家统一的潮流D.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B.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
C.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D.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
6 . 西周贵族墓葬中的陪葬玉器材质上佳、雕工精卓、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的玉器所选玉质大多粗糙平常、雕琢草率。这种差异反映出当时(     
A.关注现实的趋势在增强B.贵族阶层的特权完全丧失
C.宗法分封体制逐渐解体D.官营手工业地位遭遇冲击
7 .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     
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8 .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2022-11-10更新 | 486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变法内容
主持者变法内容
秦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
魏国李悝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按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提出“尽地利之教”,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稳定物价,巩固小农经济;制定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法经》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A.世袭制度彻底瓦解B.社会变革趋势明显
C.奴隶主贵族通过变法维护统治D.小农经济呈现出精耕细作特点
10 .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
时代部落语言方言
黄帝万国万语
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
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列国几十最终走向秦代“书同文”

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A.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方言流传到秦已消失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022-02-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