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其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促进汉族和戎翟的融合
C.推动小农经济发展D.建立儒家的伦理秩序
2 . 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
示例:租庸调制
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均按丁承担定额的租调,并负担一定的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两税法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3)据材料二并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
3 .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2022-10-15更新 | 537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商鞅变法时期,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     
A.从事实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与奖励耕战的政策有所相悖
C.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D.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的制度
2022-09-23更新 | 44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D.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8 . 商鞅颁布法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
①打击旧式贵族特权   ②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③明确赋役征发对象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 .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徕民“政策。采取优服条件招徕移民,吸引了三晋相当数量人口流入关中(下图)。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邻国版图面积不断缩小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解决秦国的粮食及兵源问题D.加强君权对社会的控制
10 .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2021-05-15更新 | 28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