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内容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职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请举一位同孟子同时代的同一流派的思想家,并说出其主要思想。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0-12-0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某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一学习小组整理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 据此推知,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人物作为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
孟子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韩非子著书立说,开创法家
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3 . 轴心时代思想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中国的孔子、老子、韩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古印度的悉达多等。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史之轮围绕着旋转的轴心。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主张人物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苏格拉底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当仁,不让于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1)请在下面空格处填上与其思想主张相对应的人名(前言所提及者)。
                                
(2)比较①②③三位思想家表格内的主张,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背景。
4 .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雄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B.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D.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西周到春秋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

战国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022-12-25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表所示是这一时期三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①②③分别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
“尚贤”的政治主张。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
生相胜”的理论。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学习的最高目标是
掌握礼。
A.孟子、邹衍、韩非B.孔子、老子、荀子
C.墨子、老子、韩非D.墨子、邹衍、荀子
22-23高一上·湖北·期中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的部分标题,对应中国古代史上不同的时期。

2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6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3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8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4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10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5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12沉暮与新生
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指出其对应的时期,结合具体历史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2-10-15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湖北专用)02
8 . 研究表明,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主要有三个来源(如下表所示)。这项研究可以印证当时(     

来源

代表人物

没落贵族的子弟

孔子(宋国贵族之后)

原周王室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老子(曾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

农、工、商等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墨子(本为“绳墨之匠”)


A.阶层流动加剧B.分封制度崩坏C.诸子思想纷杂D.周王权力衰微
2022-07-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主张

出处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左传》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2022-07-01更新 | 478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诸子百家也纷纷对战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部分如下表。由此可见,他们
人物看法
孔子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墨子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A.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B.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C.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D.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2022-05-20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八校2022届高三5月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