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样是打破血缘贵族政治,梭伦突出的是按财富划分社会等级,商鞅则按照军功划分政治地位;前者承认并鼓励私人创造财富,后者则引导国民埋首农田或扑向战场。商鞅变法后,很多平民开始走向政治道路,张仪、吕不韦、李斯等来自他国的移民跻身卿相,在这一点上,商鞅变法比梭伦改革要更彻底。这种社会层级过度平面化的政治使王权也受到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权威才能阻遏混乱、维护秩序。而雅典濒临海洋,以工商业立国,居民也多是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移民,人口约20万,这样的小城邦更容易实行民主制。

——摘编自张国刚《商鞅的变法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比,在重构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场变法重构的社会等级秩序截然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分两次颁行的。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变法令规定:在百姓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事工商业者,籍没为官婢。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为保证上述法令的顺利执行,还特别采取了焚烧儒家经典、禁止私门请托的措施。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又颁布了第二次变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即彻底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田制、亩制,由国家将土地授予个体农民耕种,统一征收赋税。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统一度量衡,以便利收税与商业经营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及秦国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材料   商鞅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他推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分一般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两种,前者又包括故秦人和外来人户籍,后者则包括宦籍、弟子籍、爵籍和宗室籍。奴隶等贱口没有户籍。商鞅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他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摘编自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户籍制度改革。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

——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
9 . 商鞅变法对古代中国影响很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体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关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