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商鞅认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赏”,而其中“赏”的内容和对象也必须是绝对单一的。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份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晓《“单一”而非“多元”:论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390次组卷 | 50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优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样是打破血缘贵族政治,梭伦突出的是按财富划分社会等级,商鞅则按照军功划分政治地位;前者承认并鼓励私人创造财富,后者则引导国民埋首农田或扑向战场。商鞅变法后,很多平民开始走向政治道路,张仪、吕不韦、李斯等来自他国的移民跻身卿相,在这一点上,商鞅变法比梭伦改革要更彻底。这种社会层级过度平面化的政治使王权也受到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权威才能阻遏混乱、维护秩序。而雅典濒临海洋,以工商业立国,居民也多是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移民,人口约20万,这样的小城邦更容易实行民主制。

——摘编自张国刚《商鞅的变法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比,在重构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场变法重构的社会等级秩序截然不同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分两次颁行的。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变法令规定:在百姓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事工商业者,籍没为官婢。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为保证上述法令的顺利执行,还特别采取了焚烧儒家经典、禁止私门请托的措施。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又颁布了第二次变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即彻底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田制、亩制,由国家将土地授予个体农民耕种,统一征收赋税。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统一度量衡,以便利收税与商业经营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

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
2021-03-11更新 | 3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于是推行兵制改革以改变现状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征兵制度方面,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为材官、骑士、楼船、轻车等,称为“正卒”,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并承担戍守首都的任务。除郡县普遍征兵制外,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同时,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面对秦的强大,魏不敢再把它视为“戎狄”,公元前33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从此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同秦会盟的局面。

——摘编自张利《浅谈秦国军事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兵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兵制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材料   商鞅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他推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分一般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两种,前者又包括故秦人和外来人户籍,后者则包括宦籍、弟子籍、爵籍和宗室籍。奴隶等贱口没有户籍。商鞅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他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摘编自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户籍制度改革。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