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2 .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 .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B.“废井田,开阡陌”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4 . 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5 .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8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2018-02-16更新 | 15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
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
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
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
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
10 .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
②统一度量衡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