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2022-06-23更新 | 319次组卷 | 47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韩非子》说:"夫严刑者,民所畏也,巫罚者,民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禁其所裘,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材料表明,韩非子认为严刑竣法
A.有利于治国安邦B.与民心所向一致C.重防民而轻惩罚D.不符合圣人之道
2021-12-1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道家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韩非子哪些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有何重要影响?
2021-1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期,韩非法治思想中的“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所以他又提出代表政权的“势”,把“法”宣布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这说明韩非的法治思想
A.迎合了时势发展需要B.体现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6 .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7 . 韩非子著有《<解老>喻老》篇,提出道生万物的天道观,阐明了“理”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把老子、庄子、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持变法)和韩非子放在一个传中叙述。这反映出
A.法家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B.战国时期诸子观点趋同
C.道家深受法家学说的影响D.汉代著述政治功能明显
2021-10-1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这种观点
A.旨在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B.有利于君主专制思想的萌发
C.促使各国建立君主专制统治D.夸大君主作用违背历史潮流
9 . 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10 .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派别认识
道家《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2021-09-05更新 | 1009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