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都(  )
A.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022-10-20更新 | 178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2022-06-23更新 | 322次组卷 | 47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佳木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韩非子认为人“心性俱恶”,不可能“化性起伪”,这一主张应是
A.法制规范意识B.道德感化理念
C.儒学教育范畴D.自由发展思想
2022-05-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兼容了儒法墨道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倍受各国重视B.法家道家地位急剧下降
C.儒法墨道地位趋于平衡D.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
2022-04-13更新 | 3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A.尚贤者,政之本也B.相生相胜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7 . 韩非子认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认为君主应当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有能力的人担任官吏,取代那些世袭的贵族,主张对奴隶主贵族要“散其党、夺其辅”。这些思想(  )
A.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B.直接推动了秦国改革的成功
C.说明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D.推动了专制集权理论的构建
2022-03-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先秦时期一思想家认为:国弱则民强,民强则国弱。主张君民对立,应对民加强统治。以下言论与该思想家同属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D.“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
2022-03-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代劳,民但而守法”。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
A.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的要求
D.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愿望
2022-02-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秋战国对于旧的传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而无情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根据他们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

逆时之士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
隐逸之士隐逸之士是超然的,他们既不像孔子那样卫道,也不像屈原那样哀叹,更不像进取之士那样为功名利禄而绞尽脑汁。他们对于现实是不满的,但能够坦然处之,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失,与山水风云为伍,与天地相往来。隐士有两种,一种躬耕于田园,一种神游于天地。
顺时之士春秋战国的真正主角是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重要,直到最后左右君主决策,决定国家存亡。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中任选其一,举一人物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