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中将先秦某学派思想特征概括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该学派
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的特点②强调“天行有常”,但又指出人道有为
③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处世方法④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 .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各学派的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强调:“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之一的老子,思想上反对以德治国,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其治国方案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形象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说明老子
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完全对立B.吸收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
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去寻找依据
4 . 某学者用“无治主义”、“德治主义”、“天治主义”、“法治主义”来评价先秦某四家学派,下列言论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①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则得祸
②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③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④②③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学派论述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
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C.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2021-04-25更新 | 62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战国时期、齐国王室田骈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任职,因有人向齐王进谗言而被迫出走至薛地,颠沛流离之际得到孟尝君的收容和礼遇。被孟尝君问及是否怀念国都的生活时,田骈说自己格外想念那个进谗言的人,并解释说自己能够投在孟尝君门下,吃、穿、行条件远胜于昔日,多亏此人。田骈的解释体现了
A.儒者独善其身的追求B.墨家重视贤才的主张
C.法家对名与利的推崇D.道家福祸相依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春秋时期,老子认为:“故贵以身(生命)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表明老子
A.认同生命本位的理念B.强调个人与社会统一
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D.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2021-03-15更新 | 272次组卷 | 8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该思想
A.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B.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体现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句中的古典名句最有可能出自
A.《论语》B.《孟子》C.《道德经》D.《韩非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