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2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

材料一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诗经·大雅》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尚书·禹贡》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天命禹敷土(平治土地),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

——遂公盈(xǔ)铭文(遂公盈,西周时期青铜器)

材料二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材料一关于禹的记述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文献史料,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先秦时期儒、墨、法家记述的禹形象。
2022-12-0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老子主张,“兴善仁”,仁义礼蕴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孔子认为,“和”乃天道,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这反映出儒道两家(     
A.思想趋于融合B.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C.阶级立场相同D.蕴含着相通的价值理念
2023-11-28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关于老子和道家,教材的叙述是老子为“春秋后期楚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观点主要“见于《老子》一书”。但有学者说.“关于老子其人,记载歧异……其生活年代可能与孔子同时,但现在所见托其名的《老子》一书则写成于战国时期,有关思想观点的形成要晚于儒、墨学说”,由此认为,道家思想真正产生于战国时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对于有争论的历史观点,需要考古学的进展来证实与证伪
B.教科书的权威性大于学者的观点,故应以教科书的观点为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澄清
D.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避免价值判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023-11-02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