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A.贵贱有序B.人性本善C.人伦道德D.天人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公指正道:“黍者所以雪(擦拭、清洗)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有六属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手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
2024-06-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孔子认为,人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指出,发明天赋的善性就是人之“本心”,“尽心”“知性”即是“知天”;“存心”“养性”即在“事天”。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儒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C.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D.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2024-05-23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024-05-14更新 | 30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生联系民心,民心则关乎国运,治政之要在于固本安民。养民、恤民、患民、利民、富民等民生政策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政者因此需要将满足民众生活所需作为第一要务。统治者无论是重民、爱民,还是恤民、保民,作为民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但“民”居于社会下层,又被称为“庶民”“黎民”“草民”,处于与“君”相对的被统治者地位。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024-05-1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7 . 面对臣子弑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杀君之人;孟子则认为,败坏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可以杀而代之,称不上“弑君”。这主要是因为孟子(     
A.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B.不受传统君臣观念的束缚
C.以仁义为标准衡量君主行为D.受到“人性本恶”思想的影响
2024-04-2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解决方案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
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
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结合时代背景,就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历史阐释。
2024-04-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礼记·哀公问》引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谈。哀公问:应该怎样“为政”呢?孔子回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做好了,所有的其他事情也就跟着做好了。可见,在儒家看来,“为政”需要(     
A.维护伦理秩序B.实行“仁政”C.重视教化百姓D.遵守“三纲”
2024-04-2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人君修身治世,人臣尊君尽忠;荀子则倡导以“礼法”为核心,臣民都只能以君为规范,将“尊君”“忠君”极端化。从孔子到荀子,儒家思想的这种变化(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B.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儒家与法家思想分歧D.脱离了孔子仁礼思想内核
2024-04-16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