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21 道试题
1 .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
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政治制度逐渐转型B.百家争鸣的影响
C.经济政策逐渐转变D.宗法观念的弱化
昨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     
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
昨日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     
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
昨日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思想家主张
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重视以人为本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D.关注现实政治
7日内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云南省高三上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A.剩余产品增多B.贵族阶层衰落C.水陆交通完善D.奴隶制度瓦解
7日内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9 . “国家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某个早期国家围绕“乐者为同,礼者为异”进行某项制度构建,而春秋战国时期此项制度遭到破坏与冲击。下表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序号相关表述
A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而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为“紫色”。
B“太子”称谓本意专指周天子继承人,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在不同国家史书当中。
C公元前645年,晋国规定“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D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主持召开诸侯大会,周天子成为了“出席者”。
A.AB.BC.CD.D
7日内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10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家     乙-道家   丙 -法家     丁-墨家
B.甲-墨家     乙-法家   丙 -道家     丁-儒家
C.甲-道家     乙-墨家   丙 -儒家     丁-法家
D.甲-法家     乙-儒家   丙 -墨家     丁-道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