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家臣在周代主要指管理卿大夫家政的私家臣属。西周时,私家“官事相兼”,家臣设置相当原始,迥异于天子、诸侯“官各有人”的职官制度。而春秋时期,卿大夫之“家”却呈现出国家政权的面貌,家臣职官及职司呈现出制度化、完备化的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家国一体”观念强化
C.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D.宗法分封制不断完善
2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4 . 图1和图2分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B.生活娱乐方式日渐丰富多彩
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2021-07-07更新 | 275次组卷 | 16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系辞传》中的“天下--致面百虑,殊途而同归”与《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
A.“百家争鸣”格局B.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统一趋势
C.“天下合归于儒”D.世间万物发展中的相生相克
6 . 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2021-06-01更新 | 593次组卷 | 25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错误的是
     
A.各国争相变法B.百家争鸣
C.铁犁牛耕出现推广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022-02-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楚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社会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革新。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图1战国时期牛耕图

图2战国时期铁农具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总结当时各国是如何应对上述状况?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请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2021-11-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