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奖励耕织
2 . 《商鞅列传》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
3 . 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4 . 《史记·李斯列传》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商鞅的变法法令中,直接促使“民”“殷实”的措施包括
①奖励军功   ②奖励耕织   ③建立县制   ④轻罪重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否定官员善行B.强化社会控制C.首倡官员尽忠D.轻视民众价值
6 .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020-06-03更新 | 842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2019-05-14更新 | 449次组卷 | 39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9 . 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
2016-12-12更新 | 323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