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更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中国古代哲学的脱胎和演进,在先秦时期即完成了两次重大转变,从而奠定中国社会2000多年发展的思想路径。中国传统哲学可具体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每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思想特征。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一方面,它既关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道”的层面;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制度建设、方针政策等具体的治理之“术”的层面。经世致用思想中所包含的重实用、重实践的理念,家国天下情怀和入世担当的精神,即便是在今天依然难能可贵,具有高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编自王杰《中国哲学十八讲》


综合材料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所学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观正确。)
2022-03-25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
B.“稷下学宫”集官学与私学之所长
C.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D.儒学较早成熟,并逐渐成为思想正宗
2022-03-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十校”2022届高三3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末年,儒家提倡“仁”,道家主张“慈”,《管子》中有“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邾国国君邾文公说“无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反映出
A.人的价值受到了普遍关注B.社会道德构建引起各方重视
C.“仁政”思想得到各国认同D.士阶层引领了社会发展方向
2022-03-21更新 | 42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越陌度阡的“从师游学”成为社会风尚,孔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农学家许行游历滕国时也是“徒数十人”。下列对当时的“从师游学”,认识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官学教育已不复存在B.加速了学派间思想的融合
C.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异彩纷呈D.激励了知识分子参政热情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如图。(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3-01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难点05 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思路与注意事项-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6 . 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材料表明“士”崛起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崩溃B.社会的转型
C.争霸战争的求D.私学的兴起
2022-02-23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解密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
7 . 《齐语》记载:“桓公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这些从政权结构中游离出来的士,必须面临再就业的挑战。“游士”的再就业(  )
A.在社会转型中起决定作用B.维持了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
C.促进思想多元局面的出现D.是造成礼乐崩坏的主要原因
2022-02-15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此社会现象
A.表明古代教育实现公平公正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标志着儒学体系的基本确立D.表明古代文官体制的初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一批文士“学而优则仕 ”,其中不少做了贵族的家臣,如孔       子的弟子子路、仲弓、冉有等。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C.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D.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2022-01-20更新 | 42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