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7 道试题
1 . 墨子以“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为由,指出君主的当务之急是“将在于众贤而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这一主张(     
A.体现了诸子思想的融会B.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
C.认同了礼乐教化的功能D.强调了君主权威的重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庄子·天下》认为“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这一古之道术受到墨者的推崇,又指出墨者“生不歌乐,死不服丧”,尊“腓无胧,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的大禹为圣人,但这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反天下之心”。《庄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     
A.重归传统秩序的心愿B.对于极端言行的反思
C.道家学说具有包容性D.诸子思想的融合趋势
2024-04-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面对臣子弑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杀君之人;孟子则认为,败坏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可以杀而代之,称不上“弑君”。这主要是因为孟子(     
A.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B.不受传统君臣观念的束缚
C.以仁义为标准衡量君主行为D.受到“人性本恶”思想的影响
2024-04-2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庠、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概括“士”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5 . 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6 . 在中国古代,神鸟“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B.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
C.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D.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2024-04-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解决方案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
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
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结合时代背景,就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历史阐释。
2024-04-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战国时期,慎到重视“势”,强调君主权势;申不害重视“术”,强调政治权术,健全法制;商鞅重视“法”,强调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结合;韩非宣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说明,四者(     
A.代表不同政治势力B.希望建立有序社会
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D.否定儒家德治思想
9 . 如果说在周代所设定的礼乐制度之下,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士的游离,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其中,《管子》中有一段很直接的描述:“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士”(       
A.秉持积极入世的价值观B.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渴望实现地主阶级统治D.重建起以德治国的理论
2024-04-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中国古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中的某一“人”或“事”。(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准确,表述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