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2 . “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A.后者为前者的助手B.有所关联,相互牵制
C.两者之间互不统属D.级别悬殊,上下从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022-10-19更新 | 513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象山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皇权受到了制约B.有利于合理决策
C.缓解了皇权相权矛盾D.降低了行政效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一做法
A.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B.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
C.导致了秦朝统治二世而亡D.是对贵族政治传统的继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022-06-30更新 | 250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2-2013学年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家国同构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
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
9 . 秦汉时期,由中央的光禄勋、卫尉、中郎将及地方的郡守、都尉等官职人员负责常备军的统帅、训练、管理等日常军务。如遇有战事,则由皇帝任命将军担任主帅或方面军统帅,负责指挥作战,战争结束,回朝复命,交换兵权。这一做法旨在
A.确保皇帝对军队的控制B.避免军事决策失误
C.应对匈奴对边疆的侵扰D.提升军队指挥效能
2022-02-1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元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