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盐铁官营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朝沿用的是秦朝的钱币,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有铸造钱币的权利,民间有的人私铸钱币,钱币杂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些不法分子盗铸钱币,而货物赶不上钱币的增量,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在景帝的时候,虽然朝廷镇压了七国之乱,但是诸侯国在地方上还是很有势力,依然对中央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在外面,汉朝多次同匈奴进行决战,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国库空虚,

————摘编自《百度文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   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弛山泽之禁”的具体内容就是“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到汉武帝时期,商品经济已较为繁荣,商人资本的显赫财力与国家财政的困窘形成鲜明对比。汉武帝发动战争、大兴土木,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承上旨”,请求“笼天下盐铁”。汉武帝于是起用盐铁大商出身的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等人,于元狩四年对盐铁实行专卖,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官产一官运一官销的专卖制体系。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过度奢侈消费,财政压力较大,同时专制权力又没有必要的约束,所以,通过专卖聚财敛财的特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充分,以致常常淹没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和调控这一重要目的。…在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时,国家的专卖制度必然破坏市场规则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据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源起与历史作用——立足于盐专卖制的考察》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封建社会盐铁专卖制度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 -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 《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结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教百项,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份冶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

7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

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
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
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

材料三   1996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会议认为“洪承畴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谋臣在为满族夺取全国统治权、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冀震宇《社会变迁、文献解读与洪承畴“贰臣”形象的演变——兼论历史人物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
(3)是否认同材料三中“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为什么?
2023-04-10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制度变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制度变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武帝的大臣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对经资的控制。从公元前119年起,对市场的交易、车辆和财产开征新税,以补充从产品征收的实物税和人口税的不足……一种重五铢的新铜钱被定为法定货币。六年后私铸被禁止,也许禁止令很有效;国家完全控制了铸造新铜钱的资源……政府采取措施,把当时仍由私人经营的采矿权收归国家直接单独控制。结果,在产区设48名专使,以监督铁制品的制造和分配;另外34名专使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为了缓和局部的或暂时的短缺和防止投机倒把,它还设置官署来稳定物价和协调运输。

——崔瑞德、鲁唯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盛世景象名称,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并概括其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