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   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弛山泽之禁”的具体内容就是“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到汉武帝时期,商品经济已较为繁荣,商人资本的显赫财力与国家财政的困窘形成鲜明对比。汉武帝发动战争、大兴土木,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承上旨”,请求“笼天下盐铁”。汉武帝于是起用盐铁大商出身的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等人,于元狩四年对盐铁实行专卖,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官产一官运一官销的专卖制体系。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过度奢侈消费,财政压力较大,同时专制权力又没有必要的约束,所以,通过专卖聚财敛财的特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充分,以致常常淹没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和调控这一重要目的。…在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时,国家的专卖制度必然破坏市场规则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据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源起与历史作用——立足于盐专卖制的考察》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封建社会盐铁专卖制度的作用。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结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教百项,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份冶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高祖刘邦“令民铸钱”,揭开了西汉民间自由铸币的序幕。民间新铸钱与仍在市场流通的秦半两钱名义上的重量都是十二铢,但新铸钱实际只有三铢,一时间私销、改铸风起,币值大幅度下跌。虽历经文帝、景帝着力改革,但效果不彰。武帝时前后推行数次改革,甚至以皮币作为敛财的工具。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至此,五铢钱成为汉代法定货币,至王莽改制前而大变化。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货币制度的变化并分析汉武帝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西汉货币制度的变革。
2024-02-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

——摘编自《金布律》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

——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3-28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
2023-10-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盐铁论·禁耕篇》云:“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地名),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贩赡穷小,以成私成。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桑弘羊还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但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与他“崇本抑末”的思想分不开的。他说:“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盐铁官营政策实施以后,正如《盐铁论·水旱篇》中所说:“盐铁贾责,百姓不便。贫民与木耕手耨,土耨啖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摘编自张天娇《浅论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利与弊》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盐铁官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制度变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商贾“大者田数百顷,小者百余顷”,“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收贱以取贵”,中后期“(国)财赂衰耗而不澹”。桑弘羊强调“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富在术数,不在力耕”。任大农丞(令)“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奏请(汉武帝)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监管和指导各个郡国的财经事务。“笼天下盐铁”,“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评传》与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

材料二 北宋欧阳修、王荆公认为,桑弘羊使“孝武时国用饶给而民不益赋”,“以古之鉴,求今之宜,此诚当世之所急也”,其政策“安人之仁政,为国之善经也”,苏轼、司马光则认为“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兴利之臣,鲜不祸败”,“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汉武帝用桑弘羊之说,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评传》与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桑弘羊改革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学者对桑弘羊改革的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022-01-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