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6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对外穷兵黩武,导致统治后期民怨沸腾,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命霍光、桑弘羊等人辅佐幼主昭帝。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进京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盐铁会议召开。 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

——摘编自陈启喆《盐铁会议和西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统治了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但残余势力仍旧盘踞北方,朝廷屯重兵于九边重镇,每年需要军粮250万石,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洪武三年,朱元璋采山西行省官员建议,令商人于大同仓交米1石,或于太原仓交米1石3斗,发给淮盐1小引(200斤)。 商人纳毕,就可以拿着发给的盐引前往指定的盐场领

取食盐售卖,此即所谓“开中法”。 同时规定,商人贩卖食盐,必须持有盐引,盐与引离,或伪造盐引,即以贩私论处,罪至死。 自此,民间贩盐事业迅速发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时期,全国产盐最多的两淮、两浙两个盐区,每年办大盐引(400斤)为 572 400 余引,约占全国盐引数的一半。

——摘自朱宗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元鼎六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此后20余年间,他先后在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桑弘羊从重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必须守重,守重的目标就是要加强重物的积累与增值。因此,官营工商业的首选目标是国家对粮食、盐、铁、酒等物品的产销实行干预与控制。具体方案为:“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桑弘羊认为,“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也”。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王萍等《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财经改革。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货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还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币制紊乱,有仿秦半两所制铜钱,又有三铢、四铢钱等等,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形也很猖獗。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废行以前钱币,改用五铢钱。此后又将五铢钱的铸行权收归中央,任用专职官员管理,自此西汉的货币制度得以规范统一。五铢钱是古代中国比较先进的货币。它大小轻重适中,与同时期罗马钱币第纳留斯轻重相类,钱币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外廓,不易磨损和冒仿。从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之后,五铢钱就取得中国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长达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钱币之一。唐初改行通宝,仍继承了五铢钱的许多优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永涛、姜德富著《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铢钱的特点。
2022-03-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选修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公元前117年,汉武帝规定,招募盐户煮盐,资用自理,由官府供给煮盐用盆,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给价。至于铁器的生产,则规定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废铁冶铸。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于是在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为搜栗都尉代领大农令事,直接整理盐铁。桑弘羊到任后,立即派人到各郡国进行整理,清除积弊,并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是当时经济改革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

(1)结合西汉初期的状况,指出汉高祖定都长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 .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在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使得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材料二   在汉初,儒学的境遇是相对平淡的,其地位大抵居于黄老与百家之学之间,宣布私家藏书为合法,始使民间隐藏的儒家经典得以面世,如设置《韩诗》及《鲁诗》博士。汉景帝在位时复立《齐诗》《春秋》博士。因而汉初儒学虽然未见显赫,却羽翼渐丰,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遭逢了余响千古的大转机。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抛弃实行了七十多年的无为之治,汉帝国到此臻于极盛。

——摘编自吕利平《论孔子思想对汉代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维护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
9 . 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朝凡内廷及外朝所需日用品,例皆各自向郡国民间采购,诸官各自为市,由于政府人员及王室人员在市场上大量抢购物资,使物价不断飞跃。为此,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两策。

所谓均输法,即将民间进贡给各地方政府的土产,有用不完者,中央政府规定不必再运送京师,可送到中央政府派驻各地的“均输官”那里暂时保存,随时听候京师命令。数量过多的某些项目,便可在贡地附近卖出,将款项上缴中央。所谓平准法,即由天子收集储存天下百货,价贵时出售,价廉时买入,商贾之力自无法与天子匹敌。因此商人无法获利,商贾亦无法再囤积居奇。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施均输平准政策的原因。
(2)简析均输平准政策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3-05-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

——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
2020-1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