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书中所载的事件(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解决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C.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D.推动了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2 . 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B.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C.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3 . 西汉元狩二年至元鼎六年(前121年一前111),匈奴降汉后,西汉在其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各郡建置年代,《史记》《汉书》记载不一,近人考订迄无定说。据此,下列选项对“河西四郡”表述准确的是( )
A.得益于汉武帝开疆拓土B.统治范围存在巨大争议
C.建置年代没有明确记载D.初期统辖于西域都护府
4 . 《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对外贸易臻于繁盛D.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6 . 材料一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时,先是讲述了上古理想的帝王统治之道和以仁义统治天下的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后又讲述了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霸道,秦孝公才意欲用之矣

材料二   汉代的儒生往往将秦的暴政视为霸道的典型代表。文帝时期重要的儒生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亡的教训时评论道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材料三   汉宣帝是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其在位时太子喜好儒家思想并建议宣帝采用,对此宣帝批评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何秦孝公为何对“霸道”理论尤为感兴趣。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贾谊和汉宣帝对王道与霸道问题态度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宣帝提出的“霸王道杂之”这一理念的看法。
7 . 楼兰古城遗址附近发现一个东汉的灌溉系统,沿河道有总闸、分开闸、干渠和支渠,参与修建者除了河西兵之外,还有西域诸国之兵。对于工程效果更有“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记载。这一工程说明(     
A.新疆地区的社会矛盾突出B.丝路开通促进边疆开发
C.重农抑商政策在边疆推行D.屯田促进新疆社会发展
8 . 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A.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B.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D.与中原的商务来往频繁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关于汉武帝时期尊儒政策的描述

①司马迁

《史记》

司马迁曾问学于董仲舒,其在《史记》中记载:(董仲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董仲舒

《春秋繁露》

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吕思勉

《奏汉史》

‘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④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1910年出版

“我国伦理学说,发轫于周季。其时儒墨道法,众家并兴。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言始为我国唯一之伦理学。”这是目前所见比较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始出处。

材料二   以下是普通高中不同版本教材中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3》(2004年岳麓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人教版)

依据材料一,对材料二中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述的调整,做出合理的解释。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元鼎六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此后20余年间,他先后在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桑弘羊从重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必须守重,守重的目标就是要加强重物的积累与增值。因此,官营工商业的首选目标是国家对粮食、盐、铁、酒等物品的产销实行干预与控制。具体方案为:“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桑弘羊认为,“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也”。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王萍等《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财经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