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三   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其宣扬的途径以及作用。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2021-09-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021-09-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专题02秦汉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021-1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对儒学地位的影响。
2021-12-02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受教对象的广泛性,上至君王,下至普通民众。首先,君王在国家中居于首要地位,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以身作则,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从而教导万民成善。其次,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的施教者,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渗透及相关制度性安排,提出以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最后,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主张通过君王的示范、官吏的施政、地方学校的教化来实现,意义在于稳固社会统治,这就赋予教化以政治内涵,从而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摘编自康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元帝时期的儒生不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三公之官几乎被儒生垄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家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汉元帝时期的丞相有于定国、韦玄成、匡衡,其中后面两位都是声名赫赫的儒生。汉成帝时期丞相先后有匡衡、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除王商任职为外戚辅政以外,其余诸人皆为儒家学派中人,可见在成帝时期丞相一职也基本上被儒生控制。元帝以来,儒学更加被尊崇,儒生们主体意识高涨,积极参与政治。在他们的参政过程中,儒家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儒生常以儒教为依托,借古讽今,以经干政,他们构筑了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阶层。

——摘编自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标,并指出其实现教化目标的途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尊儒局面出现的原因。
2022-01-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摘选自杜佑《通典》卷14《选举二》

材料二   (魏初)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摘编自《魏书·序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三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儒家所规定的五等丧服制度来确定犯罪的大小和刑罚的轻重。西晋《泰始律》首次将这种丧服制度法律化,明确指出:“竣礼教防,准五服以制罪”,使之成为封建法律中一项基本的刑法原则。

——摘选自《论魏晋南北朝刑法原则儒家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氏革命”的具体含义,并分析这一制度变革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初年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结合所学概述当时统治者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的应对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的重要特点,并概括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学派争论的焦点不同的根本原因以及各家思想在所追求目标上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021-10-3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郊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曾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及生平介绍文字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并说明《史记》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可能偏好什么思想?这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021-11-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