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中博士任教授,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起初,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往往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除经师讲学外,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学校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就教。经过严格挑选,在汉代大学执教的博士,一般来说质量较高,其中不乏一代儒宗学者。随着太学规模的扩大,愈加重视考试。

材料二 毛泽东时代的教育筑就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论断。我们回首建国后前三十年当时的新中国教育面临这样的两重使命:既要扩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迅速普及教育(即“大众教育”);又要通过正规化、制度化的教育,为实现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培养大量急需的专门人才(即“精英教育”)。但在这背后,两种针锋相对的教育思路各自在自己占据主导的时段内造成和积累了难以弥合的缺陷,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体系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应对这些缺陷带来的困难。直到今天,还需要后人不断对它进行改造和加固。

——摘编自《毛泽东时代的四个关键词:教育医疗收入住房》


(1)概括汉代太学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列举毛泽东时代“两条教育路线”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021-03-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和思想家,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思想主张人物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1)请填写与其思想主张相对应①②③的人物,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2020-10-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3 . 西汉时期中国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巩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初年,田蚡任丞相,权倾朝野,他所荐举的官员,有从平民直接跃升到俸禄二千石的高级官职,其权势大有凌驾于皇帝之意。一次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终于表露出内心的不满,问他:“你荐举的官吏说完了吗?我也有要荐举我的官吏呢”。田蚡又曾经请求占用少府考工室(官营手工业管理部门)的地方用以扩建宅第,汉武帝愤怒地说:“你为什么不索性占用武库呢!”

——编译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材料反映了西汉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怎样的对策?

材料二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

——《汉书百官公卿表》


(2)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材料三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3)依据材料,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结合所学,概括西汉时期复兴儒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2020-10-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种观点,分析其各自代表那家学派,并概括其各自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三: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6 . 汉代太学的设立和发展对古代中国教育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希望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后来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其原因:一是“在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期之约五十年间,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完全支配着汉帝国之各级政权,为其间汉帝国政治之主导和支柱。随着时间之推移,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开始衰退,其衰退,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方式。”二是他在位期间深刻体会到了儒学的实用价值,无论在治国理论、礼义制订,还是法律修改等方面,儒学都为汉王朝的举措披上了光彩的外衣。

——摘编自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

材料二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一一《汉书·儒林传》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太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2-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创立者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1-01-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儒家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材料一泉沟墓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是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亚之门户。8 世纪时吐蕃统治青海地区。壁画墓盛行于汉文化区,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 泉沟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图像内容又兼具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出土的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当地王室有密切关系。


——摘自全涛等《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泉沟墓反映出的 8 世纪时青海地区文化的特点,分析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此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方面,有“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宋代儒家复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我们都能感到这一精神的跃动。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二,仿照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说明“士”在思想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2020-07-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有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注:盉:hé,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1)文物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根据上述材料,填写下表:
信息内容信息分析(信息价值)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道者,所舒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2020-06-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