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弥补了北人南迁的不利影响B.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之间征战频繁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3 . 十六国讲究服饰之美。《抱朴子》曾说,当时冠履衣服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经常突破等级限制。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B.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D.南方有胡风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体制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推举人才注重对人的考察B.使门阀士族全面把持选官
C.适应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D.加快封建皇权的强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出土物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画面数量日益上升,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B.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C.游牧文化完全消失D.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6 . 南朝刘宋时,开始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局面,皇帝往往任用出身微贱而有实际才干的寒门掌管中枢和兵权。这反映了(     
A.皇权强化的趋势B.科举选官侧重才学
C.士族政治的终结D.平民政治色彩浓厚
2022-07-12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18更新 | 503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北方人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至此江南地区的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其直接后果是
A.北方经济困难重重B.南方经济日显重要
C.国家统一成为趋势D.封建生产方式建立
10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48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