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D.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财政观念
2024-03-18更新 | 11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如图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     
A.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B.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
C.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D.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此举的目的是(     
A.还原历史真实促进文化自信B.承袭中原王朝的统治策略
C.结束政治分裂实现再次统一D.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     
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
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
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
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6 . 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耕牛可以受田,但上限为4头牛。这些规定旨在(     
A.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B.推动北方荒地的开发
C.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D.打击北民南迁的现象
7 . 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A.政治制度承袭秦汉有所损益B.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C.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D.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8 . 鲜卑政权代国在献帝(209年—213年)当政时,将原有的氏族部落一分为十,其中以拓跋部为核心。他还下令废除了之前氏族社会族内通婚制度,规定必须与外姓族人通婚。这些措施(     
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B.结束了北方的分裂
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氐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 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 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023-10-23更新 | 32次组卷 | 6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