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汉末三国以来,为了补充内地的劳动人手,或为增补军队兵源,汉族统治者经常招揽或强制迁移边地少数民族入居内地。这一时期,中国的气候正进入到一个持续 6 世纪的寒冷期,居于北方边地的少数民族,也因气候原因大量南迁。下列政权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的是(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
2 . 下图是一件玻璃水注,玻璃由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地区的十六国墓葬,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A.大一统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B.西欧与中国北方商贸路线情况
C.民族交融对生活习俗的深远影响D.少数民族政权如何推动丝路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D.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 北魏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秉笔直书拓跋氏祖先“收继婚”等习俗历史而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孝文帝推行迁都城、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孝明帝时期则发生由驻守北方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并出现敌视汉化、压迫汉人的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B.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关系的紧张
C.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激烈D.先进民族的征服与弱小民族的反抗
5 . 图示是东晋时期统治阶层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东晋政治的特征是(     
在位皇帝掌权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籍贯
元帝、明帝王导、王敦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成帝、康帝庾亮、庾冰、庾翼颍川鄢陵(河南鄢陵)
穆帝、哀帝桓温谯国龙亢(安徽怀远)
孝武帝谢安、谢玄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A.完全汉化B.士族专权C.皇权无上D.政权更迭
6 .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为获得人数众多、文化先进的汉族认可,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政权建立之初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用先进的中原模式       ②奖励军功积极备战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制作并推广曲辕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相关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昭发兵灭了蜀和吴B.司马睿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C.十六国时期,各民族频繁接触,民族隔阂消失D.前秦政权于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来比较方便。东晋南朝时期水利事业又有发展。寿春的芍陂,会稽的镜湖,都曾修复使用。南方湖泊很多决湖泄水,就可以开辟良田。三吴(长江下游一带)是南方粮食的主要产区,史载南方“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主要就是指三吴地区而言。隋灭南朝以后,把纵贯南北延伸到余杭的大运河连接起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搜刮江南的粮食和其他财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时期三吴一带成为南方粮食主要产区的原因。

材料二   苏州地区一般农家均推行稻麦复种制,“刈麦种禾,一岁再熟”,亩产大为提高。当时苏、常、湖、秀(今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除了输往京师的漕粮,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其中杭州城、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从太湖平原输运粮食,故当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

——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苏湖熟,天下足”现象出现于哪一个朝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户增调三匹,谷三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这是中国古代某次著名改革实行的一项规定这一规定指的是(     
A.俸禄制B.均田制C.三长制D.保甲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