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孝文帝此举(     
A.扩大了南北方差距B.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C.旨在提升官员素养D.推动了北方经济恢复
2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孝文帝此举旨在(     
A.推崇儒家文化B.提升官员素养
C.缓和民族矛盾D.推动经济恢复
2023-11-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出猎次数为0,后宣武、孝明、东海王、节闵、安定王诸世只3次出猎的记载。8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     
A.传统经济方式发生剧变B.破坏了固有文化传统
C.尚勇猎射奋勇精神丧失D.改变了民族传统信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有一支姓“拓王”的队伍,原出自高丽族,在北魏孝文帝改姓时改为王姓;还有一支队伍出自鲜卑族,原姓可频,在孝文帝时也改姓王。材料可用于印证当时(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B.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C.政治认同观念增强D.王姓晋升为高门士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记述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资治通鉴》
A.儒家思想的传播B.政治制度的创新C.华夏认同的演进D.社会教化的功能
2023-10-13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北魏迁都平城后,拓跋珪(371-409年)“诏邓渊典官制…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诏给内徒新民耕牛,计口受田”,“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这些举措(     
A.促成了北魏统一全国B.消弭了民族之间矛盾
C.加速了民族交融步伐D.推动了北方民族南迁
2023-04-1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化政策不利于民族交融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2023-03-29更新 | 104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这反映了北朝(     
A.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B.充分利用中原古都的地理优势
C.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D.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拓跋魏之所以能够统一并统治中国北方140余年,就是由于顺应了这条规律。北魏的几代明智君主,如道武帝、太武帝、献文帝等都不固守本民族的旧习,重视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通过他们去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建立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展开,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鼓励农耕、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立信于民,使其遵从。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造就的崭新秦国,使其在列国征伐中立于不败,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摘编自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的改革,通过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及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过程。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改革后,人口增加,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