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2024-01-09更新 | 91次组卷 | 122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所示为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画木棺左侧图案,这种漆画绘制于鲜卑式木棺上,画的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每个场景的侧旁有汉字题榜。但故事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数着典型的鲜卑服,斜领袍服,长及膝下,下着裙或祷,头戴风帽。该漆画图案直观反映了北魏时期的(     
   
A.边疆开发B.民族交融C.南北对峙D.华夏认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2023-11-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有一支姓“拓王”的队伍,原出自高丽族,在北魏孝文帝改姓时改为王姓;还有一支队伍出自鲜卑族,原姓可频,在孝文帝时也改姓王。材料可用于印证当时(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B.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C.政治认同观念增强D.王姓晋升为高门士族
6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然其都地贫民寡,无鱼盐之利可取,周边亦有他族扰边;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鲜卑族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无论是在在政治体制还是经济生活上,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
(3)谈谈你对材料三表述观点的认识。
8 .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的这些做法旨在(     
A.彰显政权的合法性B.缓和阶级矛盾
C.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促进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化政策不利于民族交融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2023-03-29更新 | 104次组卷 | 4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宜改姓元氏 …… ”,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A.传播了佛教文化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华夏认同D.加剧了民族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