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2024-02-18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

——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

——(清)冯苏《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

2018-03-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史家胡三省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下列史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的是(       
A.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B.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C.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D.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

内容

出处

西晋

太祖运筹演课,鞭越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奖

陈寿《三国志》

南朝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

《世说新语》

唐朝

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张说《邺都引》

北宋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

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箠。英雄祗数大耳儿(刘备),彷佛芒碣赤龙子

程俱《北固怀古》

金、蒙古

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

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

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奸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寒雨

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

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

对上述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西晋与曹操生活年代最近描述最准确B.明朝因年代久远对曹操描述模糊不清
C.作者的喜好决定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化D.曹操形象的变化反映时代发展的影响
2023-09-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朝廷秘阁藏书29945卷;南朝宋朝廷秘阁藏书15074卷:南朝齐朝廷秘阁藏书18010卷;南朝统治者多次下诏向民间征书。

——据[西晋]苟勖《晋中经簿》、[南朝]王俭《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南朝]谢胭等《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等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后魏(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徒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

——据[北朝]魏收《魏书·孝文帝纪》、[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等整理

材料三   有道士献道书,侍臣请留观之,或有可取。上曰:“彼所献书,非存神固气之道,即炼丹烧药之说,朕焉用此。朕所用者,圣贤之道;所需者,治术。将跻天下生民寿域,岂独一己之长生久视哉。苟一受其献,迂诞怪妄之士必争来矣,故斥之,毋为所惑。”

——摘编自《明太祖宝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朝统治者和北魏统治者竞相下诏征书的背景,并说明孝文帝征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思想。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议古代征书献书活动。
2023-02-14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 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胡三省(宋末元初)

材料三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1)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一中的图示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有何意义。
2023-02-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2)材料三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2-11-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D.隋唐历史影响后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感慨,“自隋以后,名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说明
A.政治变革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少数民族崛起威胁到汉族
C.宋朝对外开放多元发展迅速D.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优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南宋文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叹“代北子孙(泛指鲜卑后裔)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趋势B.鲜卑政权封建化
C.玄佛道思想并行D.民族平等的思想
2022-01-3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