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2024-01-09更新 | 112次组卷 | 12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魏中期向南推进的游牧区逐渐向北退缩,中原地区曾变为牧场的土地又恢复了农业生产,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上农业化道路。这反映了(       
A.女真族的汉化B.北方人口南迁C.民族矛盾激化D.民族交融加强
2024-01-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布“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     
A.君主权力受严重制约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
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响D.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2023-11-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朝廷发布诏令,“同部(注:北魏原先设八部的后代)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其主要目的是       
A.削弱贵族特权B.强化社会伦理C.推动农业发展D.改革选官制度
2023-11-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移风易俗,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羯族建立的后赵也重用汉儒,礼遇“衣冠华族”。这些做法(     
A.推动了大一统封建国家形成B.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有利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D.加强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
2023-11-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孝文帝改革中,把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C.完成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D.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
2023-11-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9 .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A.强化了南北对峙B.为士族专权提供了助力
C.消除了民族矛盾D.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0 . 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为“亚”形布局。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主要目的是(     
A.重视国家礼仪B.喜爱明堂建筑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学习汉族文化
2023-1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