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2 . 【汉唐盛世】

材料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施政经验及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直是后人研究的焦点。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盛世最好的榜样。

——摘编自汪簧《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盛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盛世和贞观之治的相同之处。
2023-02-0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联调(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家至关重要。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材料二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口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观念,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2-10-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天河英才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自称“蛮夷”的楚族,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分支。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适应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西汉时期,西北边塞与匈奴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西汉多置属国,自两汉时期先后设置安定、天水、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降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了。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边疆的现实,两汉时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时间事件
贞观九年(635年)唐军击破控制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吐谷浑降服于唐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西域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贞观十八年至贞观二十二年
644648年)
唐在西域灭焉耆,破龟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唐朝声威跨越葱岭,到达波斯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边疆治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能控制西域的原因并指出其经略西北边疆地区的制度性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6 . 【水利兴修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卒数万人在瓠子(今河南濮阳附近)修治被冲毁的黄河堤坝。自此黄河回归故道之后,80年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曹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积渠、成国渠等,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京畿之外的关东地区,也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当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都饮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可悉数。

——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玄宗开元年间,以裴耀卿为相,兼江淮都转运使,对漕运系统加,在黄河与汴河交汇处设置河阴仓,与原有的太原仓、永丰仓形成枢纽,连接柏崖、集津、三门以及含嘉、龙门各仓,实行水陆并举、节级运输。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谓诸仓递进,水通则行,水阻则止,宜于陆运则陆运,便于水运则水运。改革之后,漕运能力大增,最高额达到每年运米250万石,使关中粮储充实,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

——摘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分布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兴修和开元年间漕运改革的共同积极作用。
2023-07-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宋之变•女性审美观】

材料一:隋唐统治集团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鲜卑人,在风格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于是,对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者,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此外,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富态的,这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代饮食上的胡化也比较明显,史书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用膳的情形,提到唐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这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此外,“胖不胖”或还真与心态有关,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材料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是主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了危机意识。

-----均摘编自金寅斌《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女性“以胖为美”观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清瘦为美”观念的成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时期有关在高昌设置州县的争论

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麹文泰曾亲自朝唐。但贞观六年(632年)唐经焉耆之请,开大碛路,使得高昌独擅东西交通的格局被打破。高昌遂攻焉者,又遏绝西城朝贡,攻唐伊吾,西联西突厥,北又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唐与高昌关系破裂。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攻灭了高昌国。

关于如何统治高昌地区,唐太宗主张设置州县,大臣代表魏征反对,认为“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但太宗坚持己见,依然在高昌设置了州县,并开始积极经营高昌。

——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间析唐太宗出兵高昌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魏征对处置高昌国持何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唐太宗“坚持己见”的合理性。
2024-03-30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材料一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三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3-11-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