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但自高宗、武周以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到玄宗朝已全面废坏,广大均田民户的土地被吞并,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纷纷逃亡或者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隐户,在籍丁口大幅减少,租庸调征收日益困难。

——摘编自刘玉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材料二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敢有加敛,以枉法论……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

——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摊派于田亩,编征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并征收。除少数地方仍收实物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为了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占,朝廷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

——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一条鞭法与唐朝两税法相比有何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作用。
2 . 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隋唐时期,因制度创新使封建社会达到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考试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材料二   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度早不存在,租庸调法也无法实行。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唐德宗正式实行两税法。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主要标准。(要求朝代、制度名称、标准等要对应准确)。
(2)你认为材料一中隋唐选官制度进步的理由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相比,标准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023-10-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与此同时,唐太宗还要求“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重大失职)”。武则天统治时期亦曾颁布过类似的诏令,力图做到“内无旷妇,外无旷夫”。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命有司沙汰(淘汰)僧民,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开元九年(721年),复令“诸州背军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更令“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摘编自李育华《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增殖人口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经济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6-14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的政府多推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至唐朝,由于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和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武德年间,全国户数不过300万,约当隋盛时的1/3.黄河下游地区更是“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为恢复生产,唐政府推出了租庸调制。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每丁每年需要上交粟二石,称之为租。交纳绢、绵或者布、麻,称之为调。除此之外还需服徭役二十天,如果不服徭役的话,每丁可以交纳一定的数额的绢或布来代替,称之为庸。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等,租庸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摘编自王晶《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之租庸调制》

材料二: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租庸调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1911年)

阶段时间田赋工商税总额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1776422771300731593020027______
184242293282765303058924
第二阶段188549829423485340520152______
189051999194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19035762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自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在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主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故秦人”和外来人。除此之外,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见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追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户不分主客、不分民商,按现居户著一律纳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废除,依田亩和资产多家确定税额,分夏秋两次征收。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2022-11-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选科适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两税法应运而生。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入手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2023-1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人头(人丁)数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收益远远大于经营土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逸减的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赋税政策和唐朝两税法对政府、农民和豪强地主影响的异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是按照人口计征的。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光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以庸代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