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两税法应运而生。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入手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2023-1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汉代经济与唐代赋税】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与此同时,唐太宗还要求“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重大失职)”。武则天统治时期亦曾颁布过类似的诏令,力图做到“内无旷妇,外无旷夫”。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命有司沙汰(淘汰)僧民,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开元九年(721年),复令“诸州背军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更令“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摘编自李育华《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增殖人口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经济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6-14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敌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 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 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悖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腐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日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在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主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故秦人”和外来人。除此之外,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见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追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户不分主客、不分民商,按现居户著一律纳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废除,依田亩和资产多家确定税额,分夏秋两次征收。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2022-11-2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选科适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唐初期,一些原来的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成为“逃户”,脱离了国家的户籍。开元九年,制定了括户的政策,规定:各地逃户准许百日内自首,户口可以迁移者,可于所在地附籍;想还乡,以及不符合迁移后附籍规定的,牒归故乡。过期不自首,检括出来后,押送边远州县居住,开元台十一年,又敕令“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即允许逃户就地落籍。经过括户农民重新编入国家的户籍。在括户的同时,玄宗还进行了括田;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由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对于调整后括户税收,实行六年内免除租庸调,每丁每年纳税一千五百文的政策,这比一般民户承担的租庸调要少,同时括户的货币税取代了实物税。

——摘编自阎守诚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时期户口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造成人口民户凋零破落,户籍和土地图册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租庸调收入己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其核心内容是将过去的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由于这些税是在夏、秋分两次统一征收而被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税制本身也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在两税法内容上做文章,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最后,广大人民无以为生,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

——摘编自蔡昌《隋唐盛世的赋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后期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2-07-2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
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
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中正品评
选官标准才能、军功德才

材料一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上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绝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1)依据所学完成表格,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至少写出两个角度)
(2)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分析“以庸代役”的意义。
(3)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结合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2021-12-26更新 | 439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2·江西赣州·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造成人口民户凋零破落,户籍和土地图册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租庸调收入已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其核心内容是将过去的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由于这些税是在夏、秋分两次统一征收而被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税制本身也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在两税法内容上做文章,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最后,广大人民无以为生,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

——摘编自蔡昌《隋唐盛世的赋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后期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后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022-03-21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辽宁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是按照人口计征的。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光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以庸代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